齒輪油泵是靠密封容積的變化來實現壓油和吸油的,它由一對齒輪、傳動軸、軸承、端蓋和殼體等組成,密封容積由泵殼體、端蓋和齒廓等形成。當一對參數和結構相同的漸開線齒輪相互滾動嚙合時,其輪齒脫開嚙合的一側。因密封容積增大而實現吸油,輪齒進入嚙合的一側,因密封容積減小而實現壓油。由于輪齒的不斷嚙合,這一現象就連續發生,隨著驅動軸的不間斷旋轉,泵也就不間斷地排出流體。
齒輪油泵是借一對相互嚙合的齒輪,將機械能轉換為油壓能的裝置。在空壓機的潤滑系統中被普遍采用。油泵在運轉中的故障通常是潤滑系統中油壓降低,甚至有時打不上油。其原因大體有:旋轉方向與規定方向相反;吸油管路不嚴密,單向閥卡??;油泵的泵體與泵蓋之間密封不良;油槽內油量不足;油泵零件嚴重磨損;吸油過濾網被堵塞。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同處理。在檢修中應特別注意吸油管道的密封,以及齒輪油泵泵體與泵蓋之間的密封。吸入端如果密封不良,則油泵漏入空氣,造成油泵抽空,自然就不出油。
下面,來講講齒輪油泵產生噪聲的原因與解決方法:
一、裝配不良,如主動軸轉一周有時輕時重現象,滾針軸承等零件損壞,調整聯軸器,使同軸度誤差小于φ0.1mm。
二、泵軸與電動機軸不同軸,空穴現象導致的噪聲,檢查吸油管、油箱、過濾器、油位及油液粘度等,排除空穴現象。
三、吸油管接頭、泵體與蓋板結合面、堵頭和密封圈等處密封不良,有空氣被吸附。
四、軸承、傳動導致的噪聲,齒輪油泵的吸上高度超過了正常規則,可以配研或替換齒輪,配磨齒輪、泵體和蓋板端面,確定端面間隙。
五、齒輪內孔與端面不垂直、蓋板上兩孔軸線不平行、泵體兩端面不平行等,拆檢裝配調整。
六、兩蓋板端面修磨后,兩困油卸荷槽距離增大,產生困油現象,進而出現噪聲,拆檢愈換損壞件。
七、排氣閥片對閥座和支撐件的碰擊,閥片對閥座和支撐件的碰擊噪聲。吸入的氣體量大,齒輪油泵的循環油量多,閥片噪聲就越大,閥跳高,閥的面積大,閥片噪聲也大,閥片資料也有影響。橡膠閥片的噪聲應比鋼片或層壓板為好。為此,要節制進油量,閥片關閉要及時,要嚴密。
八、吸入的介質粘度比大,很多氣、油沖擊擋油板等導致的噪聲。假如零件剛性缺乏,或未緊固,產生振蕩與磕碰,會使此項噪聲增大??梢杂猛恐ú槌鲂孤┨?,并替換密封圈,用環氧樹脂粘結劑涂敷堵頭配合面再壓進,用密封膠涂敷管接頭并擰緊,修磨泵體與蓋板結合面確定平面度不超過0.005mm,配研或愈換齒輪,配磨齒輪、泵體和蓋板端面,確定端面間隙,拆檢、修磨或替換有關零件。
九、箱體內的回聲和氣泡破裂聲,箱體內的回聲和氣泡破裂聲氣量增大時,此項噪聲將增大,因此,開氣鎮時或通大氣時此項噪聲會顯著增大,假如氣鎮量可調,則可正確調節氣鎮量。
十、齒輪齒形精度太低,端面間隙過小,修整困油卸荷槽,確定兩槽距離。
十一、齒輪油泵的排出管道阻力太大了,管道太長了,容易出現噪聲。
十二、電機噪聲,這是噪聲的主要來源拆檢,修磨或愈換有關零件。
齒輪油泵是用兩個齒輪互嚙轉動來工作,對介質要求不高。一般的壓力在6MPa以下,流量大。齒輪油泵在泵體中裝有一對回轉齒輪,一個主動,一個被動,依靠兩齒輪的相互嚙合,把泵內的整個工作腔分兩個立的部分。
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,齒輪泵會出現泵油不足,甚至不泵油等故障,主要原因是有關部位磨損過大,齒輪泵的磨損部位主要有主動軸與襯套,被動齒輪中心孔與軸銷,泵殼內腔與齒輪,齒輪端面與泵蓋等,潤滑油泵磨損后其主要技術指標達不到要求時,應將其拆卸分解,查清磨損部位及程度,采取相應辦法予以。